上海锦医堂中医门诊部

上海锦医堂中医门诊部

治感冒咳嗽,比药还管用的食疗方!

来源:上海锦医堂中医门诊部      免费在线咨询

  季节交替的时候,气温变化大,稍不注意就引起感冒咳嗽!是药三分毒,食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哦~尤其是家里有不爱吃药的孩子,特别好用!

  1.蜂蜜生姜萝卜饮

  适合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

  生姜发汗解表、温肺止咳,不但能把多余的热量带走,同时还能带出体内的病菌、寒气。白萝卜中含有蛋白质、脂肪以及丰富的钙,具有较强的消炎、止咳作用。

  具体做法:选用新鲜白萝卜1斤、生姜30克、蜂蜜30克。萝卜和生姜去皮后切碎块,一同放入榨汁机打碎,加入蜂蜜后即可饮用。

  这款饮品还适用于肺热咳嗽引起的咽喉干痛、声音嘶哑等问题。

  2.罗汉雪梨饮

  适用于风热和急慢性咽炎引起的咳嗽

  罗汉果性味甘凉,具有止咳定喘、清凉解暑的功效,与清热养胃、滋阴润肺的雪梨配在一起,养阴清热止咳的作用更强。

  做法:将干净的罗汉果一个、雪梨两个放进砂锅中,加入净水,大火烧开,改微火,煮20—30分钟,将水沥干,即可饮用。

  3.蒸梨

  适用于有痰不易咳出的咳嗽

  梨有生津润燥、清热化痰等功效。

  做法:将梨洗净去核,用锅蒸熟,每日食用一个。要想效果更好,可以放上少许止咳化痰的川贝母和陈皮,蒸前将其放入梨心。

  4.银耳百合饮

  适于无痰干咳的咳嗽

  银耳养胃生津,百合止咳祛痰。两者搭配食用,止咳效果更好。

  做法:取银耳10克,清水泡发12小时,放入碗中,加冰糖20克、百合10克,放入蒸锅,隔水炖1小时,拌入蜂蜜,每日早晨起来空腹食用。

  |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别|

  1.风寒感冒:是风寒之邪外袭、肺气失宣所致。

  症状:恶寒重、发热轻、无汗、头痛身痛、鼻塞流清涕、咳嗽吐稀白痰、口不渴或渴喜热饮、苔薄白。

  2.风热感冒:是风热之邪犯表、肺气失和所致。

  症状:发热重、微恶风、头胀痛、有汗、咽喉红肿疼痛、咳嗽、痰粘或黄、鼻塞黄涕、口渴喜饮、舌尖边红、苔薄白微黄。




标签: 蒸梨 治感冒咳嗽 银耳百合饮 罗汉雪梨饮

钟郁萱

上海锦医堂坐诊

钟郁萱 执业医师,中医内科学专业 简介 :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,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,师从首都医科…【详细】

王家琳

上海锦医堂坐诊

王家琳 主任医师 从医多年,擅长治疗中医疑难病、糖尿病、甲状腺疾病、心脑血管病、内分泌代谢病及其…【详细】

郑虹

上海锦医堂坐诊

郑虹 副主任医师 原湖北省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北省中医院 简介 :毕业于湖北省中医学院,中共党员。从事…【详细】

鲁安养

上海锦医堂坐诊

鲁安养,从医40多年,副主任中医师,大学本科毕业,杨浦区第四届中医药学会理事。曾在中医药大学教授…【详细】

朱志平

上海锦医堂坐诊

朱志平,1957年出生于中医世家,著名老中医,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,毕业安徽中医药大学,自幼从医(首届…【详细】

葛千发

上海锦医堂坐诊

葛千发,出生以中医世家,神经内科、男科老中医,自幼随父习医,父亲与祖父成了启蒙老师,后毕业于江…【详细】

朱良玉

上海锦医堂坐诊

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、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…【详细】

朱显玉

上海锦医堂坐诊

副主任医师 土家族特色中医专家 出生于中医世家,毕业于湖北省中医学院,拥有多年的中医诊疗经验,曾…【详细】

徐惠娟

上海锦医堂坐诊

中医科主任 60年代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(现上海中医药大学),从事临床工作多年,贯通中西医学,对各种慢…【详细】

徐康才

上海锦医堂坐诊

主治医师 1969年毕业于南京军区医学院临床医疗系,工作于陆军后勤医院任内科军医,1976年转业至原上海陈…【详细】

问:三种原因可能会早泄

答:导读:早泄一词,很打击男人的自信心,大多数男人认为早泄很没面子。其实它还是一种病,危害甚大。 它不...【详情】

问:生活中急性前列腺炎都有什么危害

答:在我们的生活中,很多男性朋友觉得自己患上了前列腺炎,就很没有面子,失去男性那种尊严,其实,大家千...【详情】

问:别把小儿肠胃炎当肠胃感冒

答: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,有时也会携带细菌,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,但由于最初几...【详情】

地址: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
健康热线:021-38870653
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医院地址: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(文峰广场往南100米) 无假日门诊
乘车路线: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;
公交791,799,815,455,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;
公交大桥四线,716,85,981,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。
沪卫(中医)网复审[2014]第10092号